收益率不是唯一,很多人第一眼就被忽悠了
很多粉丝问我买理财看什么指标最好。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看收益率,越高越好。其实呢,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这样。看到5%以上就两眼放光,结果买了个半年期产品。到期发现实际收益才3%多。因为那个5%是年化,我买的是半年。这还不算啥,更坑的是没看清是不是净值型。
现在理财产品基本都是净值型了。不像以前保本保息。净值型就看七日年化收益,这个指标最直观。但要注意,它是过去七天的平均收益推算出来的,不代表未来。
重点来了:别光看最高收益。要看业绩比较基准。这是银行自己定的参考线。如果长期跑输这个基准,说明产品可能有问题。
风险等级必须查,新手别碰R4以上产品
买理财前一定要查风险等级。现在分R1到R5五个级别。R1是现金类,最安全。R5最危险,可能血本无归。
很多银行客户经理不会主动说这个。我见过有人拿养老金买了R4产品,结果股市一跌,净值直接"破位"。
话说回来,风险等级在哪看?产品说明书里有,APP上也能查。一般R2以下适合保守型投资者。R3可以适当配置,但别超过总投资的30%。
有个坑我踩过:有些产品名字叫"稳健",风险等级却是R3。所以别信名字,要看实际评级。
流动性指标最容易被忽略
大家只盯着收益,很少看流动性。结果需要用钱时发现产品不能提前赎回,或者赎回费高得离谱。
封闭期长短很关键。30天、90天、180天差别很大。短期要用钱就别买长期产品。不然只能"割肉"赎回。
我看很多产品写着"随时可赎",但仔细看小字:工作日15点前申请,T+1到账。遇到节假日还得往后延。这种细节必须看清。
有个指标叫"巨额赎回限制"。当很多人同时赎回时,可能只让赎回一部分。这在市场动荡时特别重要。2022年就发生过这事,不少产品"漂单"好几天。
费用明细藏着猫腻,老司机都看这三项
理财产品的费用最容易被忽视。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加起来可能吃掉1%收益。
我算过一笔账:10万本金,年化4%,费用1%。一年下来实际收益才3%。看着不多,十年复利差一大截。
重点看申购费和赎回费。有些产品持有不满7天收1.5%赎回费。这哪是理财,简直是"割韭菜"。
还有个隐形费用叫浮动管理费。收益超基准的部分,管理人要抽成。这个比例差别很大,从10%到50%都有。
最后提醒大家:别光看宣传单页。一定要下拉到底部看产品说明书。虽然枯燥,但关键信息都在那里。我当年就是懒得看,买了个"伪净值"产品,差点"套牢"。
说白了,买理财就像找对象。不能只看外表(收益率),还得看家底(风险等级)、性格(流动性)和花销习惯(费用)。这样才不会"被保险人"变成"被坑人"。
现在市场波动大,建议大家做资产配置。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低风险产品打底,再配点中高风险。这样即使"踏空"也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