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下降不是简单减法,90%的人都算错了
很多人看到数据下滑就慌了。今天教你怎么正确计算同比下降率。
同比下降计算公式很简单:(今年数据-去年数据)÷去年数据×100%
说白了就是"差额除以去年基数"。去年赚100万,今年赚80万,下降就是(80-100)/100=-20%。
千万别用"今年/去年"直接比。有人算成80/100=80%,以为只降了20万就完事了。其实降幅是20%呢。
你看有些公司财报玩文字游戏。说"营收仅下降5%",但基数特别大。实际亏损金额可能比去年翻倍。这叫"数字障眼法"。
同比环比别搞混,老司机都栽过跟头
同比是今年和去年同月比。环比是和上个月比。两个概念经常被混用。
去年双十一卖1亿,今年卖8000万。同比下降20%。但如果拿今年11月和今年10月比,那就是环比。
话说回来,经济数据常用同比。因为排除了季节因素。比如零售业春节前后波动大,环比没参考价值。
我之前写文章就犯过这错误。说"某平台3月交易量比2月增长50%",粉丝留言怼我:清明节本来就是淡季啊!所以现在我都标注清楚是同比还是环比。
下降20%要涨25%才能回本,复利陷阱最坑人
股票从10块跌到8块,跌了20%。但想回到10块,需要涨25%。很多人没算清这个账。
令人心塞的是,基金净值腰斩后。别说翻倍,涨50%都难。这就是"割肉容易回本难"。
去年某新能源车销量下滑15%。媒体标题写"销量大跌"。其实行业整体萎缩20%,它算抗跌的。数据要看相对值。
我建议对比行业平均。单独看数字容易被"洗盘"。就像大盘跌3%,你亏5%就是跑输市场。
经济下行期,这些指标要看透
CPI、PPI同比下降要结合货币供应量看。M2增长10%但CPI跌0.5%,说明通缩压力大。
企业利润下降可能因为去库存。像去年房地产"三条红线",很多公司主动缩表。这叫"健康性回调"。
有趣的是,有些下降反而是好事。比如银行不良率从2%降到1.5%,说明资产质量改善。
但要注意"花户"操作。有公司把坏账转给关联方,报表好看但实际风险没消除。这招叫"老鼠仓"式美化。
普通人的应对策略,别当韭菜
工资降了先看行业趋势。互联网裁员20%,你降薪10%其实算幸运。这时候该考虑"资产配置"调整。
理财收益下滑别慌。余额宝利率从4%跌到1.8%,但比银行活期还是高。关键看实际收益率有没有跑赢通胀。
去年有粉丝问我:房贷利率降了0.5%,能省多少?我算给他看:100万贷30年,月供少300块。别小看这点钱,30年复利下来接近11万。
说白了,经济指标下降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懂数据背后的逻辑。下次看到"同比下降",先抓计算器算准百分比。
记住:所有数据都要看基数。下降5%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健康调整。关键得知道去年啥水平。这玩意儿就像看美女,单看胸围没用,得知道身高体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