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查询36次居然通过了?老司机揭秘真相,别再被割韭菜!

作者: 区块链-小张 2025-09-12

最近有粉丝私信我:“我征信了36次居然通过了!”看得我一愣。这话听着就玄乎。征信查36次还能过贷款?银行风控吃干饭的?别急,咱慢慢唠。作为踩过无数坑的老司机,我得说清楚。不然你又被割韭菜了。

征信查询36次居然通过了?老司机揭秘真相,别再被割韭菜!

自己查征信和银行查征信,根本不是一回事

用户总搞混“征信”这词。你“征信了36次”,大概率是自己上央行征信中心查报告。这属于软查询,完全不影响信用分。银行审批贷款时查的才是硬查询,会留记录。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查征信等于“被银行查”。错!软查询你自己能操作,硬查询得你授权银行干。36次如果是你自己查的,银行压根不care。

我当年也糊涂过,差点以为征信黑了。后来发现,央行规定软查询无害。所以你通过了,太正常了。话说回来,硬查询才要命。1个月内超5次,银行可能直接拒你。

征信查询36次居然通过了?老司机揭秘真相,别再被割韭菜!

为什么36次硬查询也可能过?关键看时间

有人杠:要是36次都是银行查的呢?居然还能过?确实可能。但得看时间跨度。

比如36次分散在1年里,平均每月3次。部分银行容忍度高,尤其你收入稳、负债低。但要是1周内被查36次?银行肯定觉得你“到处借急钱”,风险太高。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些网贷APP偷偷查你征信。它们搞“AB贷”套路,名义上帮你,实际偷偷记录硬查询。粉丝就踩过这坑,查了20多次,最后贷款被拒。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太片面。银行风控模型复杂,不只看查询次数。你的还款记录、资产配置才是核心。查询多只是预警信号,不是死刑判决书。

征信查询36次居然通过了?老司机揭秘真相,别再被割韭菜!

别再瞎查征信了,小心真“破位”

虽然自己查不影响,但乱查也有坑。频繁登录征信系统,可能触发安全警报。去年就有案例,有人查太勤,账号被冻结,耽误贷款。

更坑的是,你查了36次才发现问题?晚了!征信错误修复要1-2个月。比如“花户”信息错乱,或者“老鼠仓”记录冒出来。等你反应过来,好机会早“踏空”了。

说白了,每年查2-3次足够。重点盯紧硬查询记录。要是发现莫名多了银行查询,赶紧打央行电话核实。别等“套牢”了才哭。

我建议:用支付宝或云闪付查征信,比官网方便。但别贪多!查一次就行。银行APP也行,但注意“免赔额”条款——有些免费查,超了收钱。

最后唠句实在的:征信查询36次通过,说明你运气好+操作对。但别学。真想贷款,先管住手。控制硬查询次数,保持还款记录干净。资产配置做好,复利滚起来,比啥都强。

其实呢,金融这行水太深。你以为的“奇迹”,不过是基础规则。下次再听说“查36次过了”,先问清是软查还是硬查。别被忽悠当“下蛋鸡”。稳住心态,别“漂单”,钱袋子才能捂热乎。

(完)

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