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第一个掉坑的
被诱骗签合同这事我见过太多回。上周还有粉丝找我哭诉,说被忽悠签了"零首付购车"协议。结果发现要交"服务费",月供比4S店高30%。说白了这就是"花户"套路。
金融圈玩的就是"信息差"。有些"老司机"专门盯着小白下手。他们用"高收益"当诱饵,合同里埋雷。等你"套牢"了才看清条款。
先别慌 留证据才是王道
被诱骗签合同第一反应是撕毁合同?错!大错特错。你得先保存所有证据。聊天记录别删。录音录像存好。特别是对方承诺"保本保息"的语音。这些都是救命稻草。
我见过最蠢的操作是直接找对方理论。结果人家反咬你"恶意违约"。正确姿势是:先冷静收集证据。再找"靠谱"的法律人士咨询。记住别信街边"包赢"的小广告。有些"律师"自己就是"托儿"。
三招教你破局
第一招:"撤销权"用起来。民法典规定受欺诈签的合同能撤销。但时效只有"1年"。超过时间神仙也救不了。所以看到合同不对劲赶紧行动。
第二招:找"监管部门"投诉。如果是"银行"或"券商"搞的鬼。直接打"12363"投诉。金融监管总局比警察管用。去年我粉丝被"AB贷"坑了。就是靠投诉拿回"3万"押金。
第三招:必要时"硬刚到底"。但别自己上阵。找个"专业"的律师。重点查"格式条款"。很多"霸王条款"其实无效。比如"最终解释权归商家"这种鬼话。
别再当韭菜了
说真的。金融圈"割韭菜"太常见。我当年差点"踏空"股市。就是因为轻信"内部消息"。现在看合同必带"放大镜"。
签合同前记住三句话:利息超过"LPR四倍"别碰。期限超过"5年"要小心。对方催得越急越要慢。
其实呢。真正的好项目不怕你研究。那些"错过今天就没机会"的。99%是"坑"。我建议大家把"资产配置"做好。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就算踩坑损失也有限。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合同不是卖身契。法律给你留了"逃生通道"。但关键要"快"。拖得越久越被动。现在就去翻翻手机。看看有没有"可疑"的聊天记录。该行动就得行动。毕竟钱是自己的。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