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三十九岁是转运期 男人39岁为什么是个坎

2023-10-17 09:46:07 婚恋情感 茜茜

南汉:女人可以做官,其实是源自于荒唐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很难参与到政治之中。即使是最为开放的唐代,参政的女性也大多以皇族和后妃为主,很难出现在朝堂之上。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国历史上真的存在一个女性可以上朝议政的政权。这个政权不仅允许女性参与政治,甚至还打压和排斥男性,可谓历朝历代罕有的奇葩。

这个政权便是五代十国中的南汉。

难道早在一千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女权时代?

当然不是,南汉确实是一个奇葩,但不是这种奇葩。

刘䶮:迷信而残忍

南汉的领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海南和两广地区外加云南和越南部分区域,属于南方割据政权。他的第一位皇帝刘䶮和吴大帝孙权类似,都是依靠父兄创下的基业称帝建国。

唐朝末年中原大乱,各路军阀激烈夺权无暇南顾,刘家父子趁机在岭南地区割据。岭南地区位置偏僻,当年多为官员流放之所,有许多士族后代居于此地,再加上避难到此的士人,这样就为割据政权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经过刘谦刘隐父子两代的苦心经营后,继位的刘䶮便趁势称帝为王。

刘䶮称帝之初定国号为“大越”,后来由于自己姓刘,便蹭汉朝的热度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䶮十分迷信谶纬之术,非常喜欢占卜。他本名刘岩,后改名刘陟。后来有白龙出现在宫中(一说白龙实为白虹,即日晕),刘䶮于是改名为刘龚,又将年号改为白龙。后来有胡僧指出龚字不吉利,刘䶮干脆自己造了一个字,即他最后的名字“䶮”(音同“眼”),形象地取了“飞龙在天”之意。后来他又因为出征前卜得大有之卦,将年号改为“大有”。

只是迷信倒尚可容忍,但刘䶮最糟糕的是他的性格。

他是个变态杀人狂。

为了杀人,他发明了各种刑罚,煎炒烹炸焖溜熬炖,无所不用其极,还有将人丢进放满毒蛇的水池中咬死的刑罚,谓之水刑。

不仅喜欢发明刑罚,他还十分喜欢观看。每当看到杀人他就如同看见美食一样,嘴里竟然会流出口水,其水量之大甚至让当时的人们以为他是海洋动物成了精。

虽然迷信而又变态,但刘䶮却是南汉皇帝中成就最高的人。他在位期间好歹在战争和用人方面还有些建树,而剩下的几个皇帝执政能力一个不如一个,荒唐事迹倒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刘玢:荒淫而愚蠢

刘䶮临死前本打算立最像他的儿子刘洪昌为帝,但大臣劝说废长立幼会引发祸端,这才立了年纪最大的刘洪度,后来改名为刘玢。

事实证明刘䶮并不了解他的儿子,也不明白立嫡以长还需要根据儿子们的具体情况综合进行考虑。这个年长的哥哥是个毫无进取之心的酒囊饭袋,他几个的弟弟们却对皇位虎视眈眈。

刘玢的唯一爱好就是玩。父亲的葬礼还没有结束,即位的刘玢便召集乐工在宫中开起了音乐会,自己则一边欣赏一边喝酒。他还将宫女和太监们召集到一起,脱光衣服举行十八禁狂欢。

甚至宫中的女人已经不够他享受,刘玢居然还在夜里乔装改扮偷偷出宫,到风月场所与民同乐。

玩得这么欢,自然没有心情去管政事。刘玢即位不久,南汉的山中和海上便盗贼四起,更有一个名叫张遇贤的妖道举兵作乱,自称“中天八国王”。

南汉前去平叛的部队皆被击败,岭东地区陷入混乱之中,但即便如此刘玢却仍旧不知悔改,照样吃喝玩乐。

另一方面,以刘洪熙为首的几个弟弟开始谋划篡权。他们一方面进献美女让他日益沉溺美色之中,另一方面暗中培养了一大批勇士,伺机痛下杀手。

虽然在其他事情上很糊涂,但关乎自己性命的事情刘玢多少也有些警觉。他越来越怀疑弟弟们有谋害自己之心,于是加强了宫中的戒备,凡是入宫者都要进行搜身,以防止携带武器。

但愚蠢的哥哥还是没斗过精明的弟弟们。刘洪熙将培养的勇士扮成摔跤手的模样送入宫中,在刘玢面前进行表演。宴会之际刘玢酒醉欲回房就寝,勇士们趁机尾随他到寝殿门口将其缢杀,并将其左右亲信一并除尽。

荒淫的刘玢在位仅仅两年便上了西天。他的弟弟刘洪熙即位,成为南汉的一代暴君。

刘晟:暴虐而奢靡

刘洪熙即位后改名刘晟,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因为自己是弑兄夺位,他很担心自己的弟弟们也会无脑复制自己的成功经历,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

他的弟弟刘洪杲在他即位后多次主动请命领兵平乱,同时又在私下里劝他除掉那几个帮助他们杀害刘玢的勇士,这引起了刘晟的猜疑和愤怒。某天夜里,刘晟派使者前来召刘洪杲在进宫面圣。洪杲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于是沐浴更衣,与家人洒泪诀别。临走时到佛前请愿:“洪杲一念之差,托生帝王之家,今日性命难保,愿来世投胎入平民小户,以免遭屠戮之苦!”

于是在刘晟登基的乾和元年,他就拿下了亲兄弟的第一滴血,从此开启了疯狂的屠杀之路。

乾和二年,他毒杀了之前被父亲最为看重的刘洪昌,完成双杀。

三年,杀弟弟刘洪雅,三杀。同年他还杀掉了当初刘洪杲劝说他杀掉的那几个勇士,并将两个帮助他登基的大臣满门抄斩。

五年,他在一天之内一口气杀掉了洪弼、洪道、洪益、洪济、洪简、洪建、洪暐、洪昭八个弟弟,同时将他们家中的男丁尽杀,女眷一律充后宫,十一杀。

十二年,弟弟刘洪操战死,没来得及下手的他只好杀了另一个弟弟洪邈,十二杀。

十三年,最后一个弟弟刘洪政也死在他的手里。于是他老爹刘䶮的十七个儿子中,除了长子次子早亡,刘洪操战死外,其余十三个全都死于刘晟之手,堪称兄弟收割机,这番操作让秦二世胡亥都直呼内行。

除了兄弟和大臣,后宫也逃不过刘晟的魔掌。某次刘晟喝醉酒,竟将一只瓜挂到宫中伶人的脖子上用来试剑,结果瓜不知砍没砍到,人头倒是不翼而飞,第二天醒酒后他听说此事,叹了口气也就过去了。

除了杀人,刘晟做的另一件事就是享受。他不仅对内压榨百姓,还不时出兵劫掠周边地区,甚至还当起了海贼王,抢夺海上的商船。收缴上来钱财都被刘晟拿来挥霍,光是宫殿就建造了数百座,已经到了史官都数不过来的程度。

这么多的宫殿即使一天睡一座也要用上几年功夫,因此刘晟根本没有时间管理朝政。这时候,可能是中国第一批女性大臣便横空出世了。

从刘䶮开始,南汉君主便对男性持有不信任态度。他们觉得男人做官都是为了赚钱养家,想到的都是自家利益,不会为国着想。而宫女和太监都是皇帝的亲近之人,且没有家室,因此他们才会一心为皇帝办事,是最可靠的人。于是刘晟开始授予宫女和太监官职,让他们穿上朝服上朝议政。为首的是宫女黄琼芝和卢琼仙,她们二人都被授予了侍中官职,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得到这种官职的女性。

可以看出,这些女官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的产物,单纯就是一个昏君脑子进水以后的荒唐想法。这些宫女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对政治一无所知,因此她们很快和宦官勾结在一起。卢琼仙更是与宦官林延遇勾结霸占朝堂,肆意杀戮朝臣。

周世宗柴荣平定江北以后,胡搞瞎搞的刘晟也感觉到了危机,他想派遣使者向后周进贡结好,但被使者被楚人阻挡未能成行。但刘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忧郁了几天之后,他又开始纵酒夜欢,说道:“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不错了,哪有功夫去管子孙后代的事!”

但如此好的心态并没有延长他的寿命,三十九岁那年,这位荒唐君主便一命呜呼了。

刘晟死后,他的儿子刘继兴即位,这个荒唐王朝中最荒唐,也最可笑的皇帝登场了。

刘鋹:集所有前辈之大成

刘继兴即位后改名刘鋹。作为最后的亡国之君,他成功地继承了南汉历代帝王的所有糟粕。

首先其奢靡就超越了前代。刘鋹所建的宫殿似乎没有他父亲的多,却以质量取胜。根据《十国春秋》中的记载,刘鋹所建之万胜殿,单是一根殿柱便要耗费白金三千锭,殿内用白银包裹,再用云母作为点缀,建造期间每天光是没有名头的花费就以千万计。同年他又因为做了一个梦,醒来后马上又建造了一座天华宫。

白金白银还只是基础装修,宫殿内部还要用珍珠玳瑁和翡翠来装饰。《十国春秋》中还特别提到宫殿中用来盛放宝物的容器“鱼英托镂椰子立壶”,容积达到三斗,也就是30升(大约相当于一桶半最大号的桶装水的体积)。所谓鱼英是由鱼类的头骨经特殊的工艺烤制而成,如此巨大的椰子世所罕见,而如此巨大的鱼恐怕也只有鲨鱼和鲸鱼之类,用这些东西做成的容器,本身就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宝物。

因为刘鋹喜好奢侈,身边人更是想尽办法逢迎。宦官陈延寿经常想出各种法子来取悦皇帝,每次都要耗费斗金。

除了珍宝,美女也是昏君的标配。但刘鋹的口味非常独特,或许是看腻了中原的女子,刘鋹居然宠幸起了一个波斯女人,据说此女黝黑而丰满,刘鋹为其赐名“媚猪”,整日与其厮混在一起。他甚至还效仿伯父刘玢搞起了群体脱衣秀,考虑到审核原因这里不便叙述下去。(有兴趣可以搜索“大体双”)

如此花天酒地自然也没工夫搭理朝政,刘鋹自称“萧闲大夫”,领着他的“媚猪”到处游玩,国政则交给了两朝元老宫女卢琼仙和官宦陈延寿等人。刘鋹不仅沿袭先代皇帝重用宦官的思想,甚至还加以放大。他将外朝官员全部架空,实权都交给了由宦官担任的官员,以至于想为国效力的人必须自宫以后才能得到重用,一些无耻之徒也乘机自宫以求富贵,甚至靠自宫来逃脱死罪。

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宫成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以至于专门从事阉割的“阉工”成了南汉的热门工作。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南汉的宦官队伍人数可能有7000-20000人。

大臣钟允章对此深恶痛绝,他直言觐见要求刘鋹处死这些胡作非为的宦官,结果反被宦官诬告,全家被斩。宦官们还劝说刘鋹效法先帝尽除兄弟,刘鋹欣然同意并马上处死了弟弟刘璇兴。接着宦官们又互相诬告,刘鋹听说一件就处死一个,完全不去调查。

刘鋹同样继承了祖父和父亲嗜杀的变态爱好,自创了“烧煮剥剔刀山剑树之刑”,甚至还搞出了角斗场,让犯人和猛兽相互厮杀。而刘鋹最喜欢的就是用毒酒毒杀大臣,而且还会像欣赏节目一样观看大臣毒发后痛苦挣扎直至死亡的全过程。他还曾命工匠为自己造铜像,如果不像便杀掉造像之人,为此连续杀掉了三名工匠。

刘鋹同样继承了祖父的迷信,但与刘䶮相比水平却差了许多。刘䶮好歹也是自己算卦,刘鋹却是听信装神弄鬼之术。陈延寿向刘鋹引荐了巫女樊胡子——你没有看错,她是个巫女,名字却叫做胡子。这个巫婆坐在帐中假装玉皇大帝附身,宣称刘鋹是玉帝的太子,而陈延寿卢琼仙等人都是天使,不可随意加害。

这种水平的骗术居然让刘鋹信以为真,其后他甚至将国政交给了樊胡子处理。于是樊胡子穿上朝服,和这些太监宫女们共同主持朝政,南汉的朝廷更加乌烟瘴气。

南汉本是一个偏僻小国,朝廷如此胡搞瞎搞,首先遭殃的就是百姓。

南汉压榨百姓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大斗收田租不过是常规操作,南汉还规定农民每上缴一斗粮食还必须配套缴纳五枚铜钱,甚至进城经过城门都要交费。刘鋹领着“媚猪”在他位于全国各地的宫殿里游玩,所到之处还要勒索当地的富户豪族提供盛宴。而刘鋹为了采集装饰宫殿用的珍珠,特地成立了一支名为“媚川都”的采珠队伍,这些人下海采珠之时必须要用石头拴住双脚以便下沉到四五百尺的海中采集珍珠,完毕之后才能被拉出水面,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如此胡作非为的政权之所以会存续几十年,完全是因为中原大乱造成的结果,而当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之后,南汉的好日子也马上就要到头了。

不知死活

北宋建立后,南汉大将邵廷琄曾向刘鋹进言,明确指出:一、南汉之所以存活到现在都是因为中原大乱,各方势力无暇南顾所致;二、中原不会一直混乱下去,现在真正的雄主已经出现,天下必将为其所有;三、南汉因为长期没有威胁,军中将骄卒堕,毫无战斗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

对此,邵廷琄向刘鋹建议,现在开始即刻整顿军备,巩固实力;如若不然,便派出使者拿出国库内的宝物和大宋改善关系。

邵廷琄也是宦官,却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他对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其建议对南汉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可惜的是这种复杂的问题根本不适合刘鋹那低下的智商,面对邵廷琄的陈词他当场大脑短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事后刘鋹以为邵廷琄在惦记自己的财宝,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不久有人匿名告邵廷琄谋反,刘鋹毫不犹豫地便将其赐死。

其实刘䶮和刘晟对自己与中原的实力差距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刘鋹却根本没有概念。北宋建立后,南汉经常骚扰其边境,甚至还打算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抢夺领土,其结果是南汉派出的将领全部阵亡,自己反而丢失了一个州。

这次战争中被俘的一个南汉宦官余言业被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赵匡胤听说他是南汉皇家卫队的弓箭手,便给他一把弓让他展示技艺,结果这位皇家弓手使尽全身的力气居然无法将弓拉开,引得赵匡胤哈哈大笑。

赵匡胤向余言业询问刘鋹的情况,余言业便将一切如实相告。刘鋹的荒唐行径让赵匡胤十分震惊,听完后他直呼:“吾当救此一方之民。”

但此时的赵匡胤仍没有下定决心对南汉用兵,他命令已经向自己称臣的南唐国主李煜写信给刘鋹让他停止对边境的骚扰,并要求南汉割让领土,这样便放过他一马。不知死活的刘鋹当然不会同意,他愤怒地扣押了南唐的使者,并写信回怼了李煜。

当赵匡胤收到李煜转发的刘鋹回信后,他终于决定兵发岭南,派遣潘美为主帅进攻南汉。

还在花天酒地中的刘鋹不知道,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了。

可笑的覆灭

除了嘴硬之外,刘鋹对自己的实力一无所知。南汉与北宋的对抗,就像是一场滑稽表演。

经过刘晟和刘鋹父子二人的折腾,南汉的良将已经被屠杀殆尽,军队的装备多年没有使用全都已经腐坏,城中的防御工事也都被改成了娱乐场所。面对强大的宋军,南汉的抵抗几乎如同肥皂泡一样脆弱,仅一个月,富州便被攻克。

北宋大军逼近贺州,南汉君臣这才开始惊恐。刘鋹急忙派遣自己的爱臣,宦官龚澄枢前往贺州劳军鼓舞士气。

南汉的皇帝与大臣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待士兵却异常苛刻。贺州守军士兵已经很久没有领到军饷,听说钦差前来劳军,大家都满怀期待,以为会得到犒赏。没想到龚澄枢到来后空喊口号进行精神鼓励,竟然一分钱都没有发,结果这次劳军后士气非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更加萎靡不振。

不久宋军先头部队到达,龚澄枢拔腿就跑,贺州城被团团围住。

此时南汉尚有一名大将潘崇彻,他同样因为被小人举报而遭到免职。关键时刻刘鋹想起了他,马上派人去请他出山。潘崇彻因为蒙冤被贬心中不服,便以生病为借口推脱。此刻事关生死,刘鋹本应放下面子诚心相求,可这时候他居然高傲了起来,见其不肯便随意派了自己的亲信武彦柔前往迎战。

北宋军队听说敌方援军前来,在周围布置好伏兵后主动后撤二十里。武彦柔毫不知情,他从水陆登岸后,坐在马扎上得意洋洋地指挥起军队来,结果宋军伏兵突然杀出,这个倒霉蛋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被砍掉了脑袋。

失去了外援的贺州守军仍旧打算坚守,但没等北宋正规军队行动,宋军一个转运使便带着一群后勤兵和几千个民工冲到城下,抡起铁锹和镐头将护城河填平。失去屏障的南汉军队魂飞魄散,便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

接着,南汉的昭州和桂州刺史接连跑路,北宋军队轻松又下二州,随后又攻克了连州。

眼见宋军越来越近,刘鋹却突然展现出他爹的乐观精神来,对大臣们说:“他们打下这么多地方已经捞够本钱了,不会再南下啦!”

盲目乐观是救不了南汉的,攻下连州后,宋军长驱直入,到达了韶州。

这时南汉拿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在以往对付周边小国时无往不利的象兵。这些象兵上可以装载十几个人,开战时列在阵前可以凭气势压倒敌军。但这些招数对付小国时有效,在宋军面前再次失灵。宋军用弩手集中火力攻击象腿,大象疼痛难忍纷纷转身狂奔逃亡,不仅将身上的士兵通通摔成了肉饼,还将地面上的南汉士兵踩了个稀烂。南汉军中大乱,宋军趁势出击,十几万军队再度灰飞烟灭。

宋军继续前进,距离南汉都城番禺已经不足百里。刘鋹手下已无将可用,这时一个当政的宫女推荐了她的养子郭崇岳,刘鋹便命其出战。

郭崇岳同样没有军事才能,两军隔岸对峙,汉军不敢出战,只在水中投入竹制栅栏阻碍宋军前进。潘美以火攻,栅栏遇火燃烧,顺风烧向汉营,南汉再度大败,郭崇岳死于乱军之中。

这下南汉再也没有力量抵抗了,但刘鋹却还有后路。他准备了十几艘大船,将自己的金银珠宝和宫中美女全部装进船中准备逃亡。可想不到的是守船的士兵见到如此多的珍宝和美女心动不已,他们丢下还没上船的刘鋹自己开着船溜之大吉了。

这次刘鋹是无计可施了,但以龚澄枢为首的宦官们在最后时刻又使出了昏招。他们觉得宋军之所以前来是垂涎那些华丽的宫殿,只要毁掉它们便可让宋军悻悻而归。于是他们便索性一把火,将南汉所有的宫室付之一炬。可怜这些用百姓的血汗甚至是骨髓建造而成的几百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就在这几个奸贼手中化为灰烬。

当然这样也不会阻挡宋军前进的步伐,最终刘鋹出城投降,这个罪恶的王朝终于宣告了它的灭亡。

亡国苟活

宫殿的焚毁让赵匡胤十分恼火,刘鋹被押到开封后,赵匡胤责问他为什么要放火,此刻的刘鋹傲气全无,他一脸委屈地说:“我十六岁即位,朝政都被龚澄枢他们把持着,这么多年我自己就没做过什么主,这些事都是他们的主意啊!”

于是龚澄枢等人都被砍了脑袋,刘鋹却得以苟活下来。他被授予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恩赦候,宋太宗时期又封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彭城郡公。

与南唐国主李煜相反,亡国后的刘鋹彻底抛弃了他的高傲,变成了一个嬉皮笑脸的小丑。

宋太宗赵光义在征讨北汉之前,曾经设宴招待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潘美,当时除了后蜀的孟昶和南唐的李煜已经离世外,其余被北宋攻灭的亡国之君都参加了宴会。会上刘鋹举起酒杯对赵光义说:“朝廷威服四海,天下的假皇帝现在都坐在这了,等大军攻下太原,把刘继元再带过来的时候,请给我一只棒子,让我做这些投降国君的小队长!”一番话逗得赵光义哈哈大笑,刘鋹也因此受到重赏。

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皇帝,亡国后便以这种方式苟活了下来,直到寿终正寝。

男人三十九岁是转运期 男人39岁为什么是个坎

三十九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键坎吗要怎么来转运势

是的三十九岁是每个人这一生的分水岭四十岁以后命运如何由自己前三十九年的所作所为来决定也就是说从生下来到三十九岁自己做的善事多付出多帮助多那四十岁以后的命运就享受这些回报如果前三十九年自己做的恶事多索取多贪婪多缺德多那么四十岁以后的命运也同样是会享受这种回报丝毫不会差腊月初九这一天早上到中午最好哪里也不要去连镜子都不要照任何人都不要见不要看照片图片书等也不要看电视看电脑什么的就静静地自己待着准备四个大苹果把它吃完这还能缓解一点

"三苏"是哪三个人

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生平记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苏洵三岁。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苏洵四岁。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苏洵五岁。

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生,苏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语。

石昌言举进士,苏洵戏于父侧,昌言以枣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苏洵六岁。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苏洵七岁。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苏洵八岁。

天禧元年丁巳(1017):苏洵九岁。

天禧2年戊午(1018):苏洵十岁。

天禧3年己未(1019):苏洵十一岁。

天禧4年庚申(1020):苏洵十二岁。

天禧5年辛酉(1021):苏洵十三岁。

眉州有所谓茅将军神显圣,洵父苏序毁其神像,拆其庙宇。

乾兴元年壬戌(1022):苏洵十四岁。

天圣元年癸亥(1023):苏洵十五岁。

苏洵之仲兄苏涣“始就乡试”。

天圣2年甲子(1024):苏洵十六岁。

苏涣与苏洵之妻兄程?同科进士及第,父苏序至剑门迎苏涣,再毁茅将军庙。

天圣3年乙丑(1025):苏洵十七岁。

天圣4年丙寅(1026):苏洵十八岁。

天圣5年丁卯(1027):苏洵十九岁。

娶程氏,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生十八年归苏氏”语。

天圣6年戊辰(1028):苏洵二十岁。

长女夭折。苏洵《极乐院六菩萨记》:“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岁前四五年,可见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圣7年己巳(1029):苏洵二十一岁。

天圣8年庚午(1030):苏洵二十二岁。

苏洵游成都玉局观,得张仙画像,祈嗣。

天圣9年辛未(1031):苏洵二十三岁。

明道元年壬申(1032):苏洵二十四岁。

苏洵之母史氏卒,事见前天圣6年谱。苏涣去官,回家居母丧。

明道2年癸酉(1033):苏洵二十五岁。

苏洵始知读书,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景皊元年甲戌(1034):苏洵二十六岁。

苏洵长子景先生于此年或其前后。

景皊2年乙亥(1035):苏洵二十七岁。

苏洵始大发愤,刻苦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苏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诗并序》有“壬辰之岁(1052)而丧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语,自壬辰上推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生。

苏轼生于12月19日,苏轼《送沈逵》有“嗟我与君同丙子”语,《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语。

景皊4年丁丑(1037):苏洵二十九岁,苏轼二岁。

长兄苏澹卒。苏洵举进士再不中。

宝元元年戊寅(1038):苏洵三十岁,苏轼三岁。

苏洵长子景先卒,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有“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语。

宝元2年己卯(1039):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苏辙生。

苏辙生于2月20日,宋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苏洵三十二岁,苏轼五岁,苏辙二岁。

庆历元年辛巳(1041):苏洵三十三岁,苏轼六岁,苏辙三岁。

苏洵幼姊卒。

庆历2年壬午(1042):苏洵三十四岁,苏轼七岁,苏辙四岁。

苏轼开始读书,其《上梅直讲书》有“轼七八岁始知读书”语。

庆历3年癸未(1043):苏洵三十五岁,苏轼八岁,苏辙五岁。

苏轼入小学,其《记陈太初》有“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语。

庆历4年甲申(1044):苏洵三十六岁,苏轼九岁,苏辙六岁。

苏洵与郫县处士张俞交游。苏辙亦入天庆观小学读书。

庆历5年乙酉(1045):苏洵三十七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

苏洵教苏轼作文,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有“东坡十来岁,老苏令作《夏侯太初论》”语。

苏洵举制策,东游京师,见石昌言于长安,与鲁人颜醇之、僧保聪等游。苏洵游学在外,母程夫人亲教苏轼兄弟读书。苏洵次女卒。

庆历6年丙戌(1046):苏洵三十八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举茂材异等,不中。

庆历7年丁亥(1047):苏洵三十九岁,苏轼十二岁,苏辙九岁。

苏洵下第,南游庐山、虔州。父苏序卒于家,洵匆匆返蜀。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精心培养二子,作《名二子说》。命苏轼拟作《谢宣诏赴学士院表》。

苏涣亦赴丧返蜀,苏轼兄弟始识伯父,涣教育他们要“师其寡过”。

庆历8年戊子(1048):苏洵四十岁,苏轼十三岁,苏辙十岁。

苏洵杜门家居,其《忆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语;以己学行授二子,以明其学。

苏轼兄弟就学于城西刘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苏洵四十一岁,苏轼十四岁,苏辙十一岁。

苏洵杜门家居,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皊初”语。

苏轼兄弟等在学舍作《雨中联句》诗。

皇皊2年庚寅(1050):苏洵四十二岁,苏轼十五岁,苏辙十二岁。

苏洵拜见知益州田况。苏洵幼女八娘十六岁,适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苏洵四十三岁,苏轼十六岁,苏辙十三岁。

苏洵兄弟居父丧期满,苏涣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苏洵四十四岁,苏轼十七岁,苏辙十四岁。

苏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苏程两家遂绝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苏洵四十五岁,苏轼十八岁,苏辙十五岁。

至和元年甲午(1054):苏洵四十六岁,苏轼十九岁,苏辙十六岁。

苏轼娶青神贡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苏洵四十七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

苏洵作《上张益州书》,并谒张方平于成都,又至雅州,访知雅州雷简夫。张方平荐苏洵任成都学官,朝廷未作答复;雷简夫致书张方平,称苏洵“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劝张再荐苏洵(邵博《闻见后录》卷15)。苏洵送吴照邻赴阙,吴携苏洵文致欧阳修。

苏轼亦以所作文谒张方平,其《乐全先生文集叙》云:“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苏轼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砚以赠苏辙,苏辙作《缸砚赋》。

苏辙娶妻史氏,其《寄内》诗有“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语。

嘉皊元年丙申(1056):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

苏洵作《张益州画像记》、《上张侍郎第一书》,书中表示将送二子入京应试。

3月,三苏父子至成都,拜别张方平,苏辙始见张;张盛赞苏轼兄弟,谓“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苏洵父子携张方平致欧阳修,雷简夫致欧阳修、韩琦推荐苏洵的信离成都,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渑池,于5月抵京师开封。8月举进士于京师,苏轼兄弟皆入选。

苏洵上书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欧阳修激赏苏洵之文,“目为孙卿子(荀子)”,并荐苏洵于朝。苏洵遂成为欧、韩之座上客。时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为欧阳修门人,但因见解分歧,苏洵拒绝同王交游,王亦屡诋洵于众。

苏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书之。

冬,张方平返京,苏洵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时苏洵虽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盼张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苏洵四十九岁,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欧阳修知贡举,疾时文之弊,凡怪奇艰涩之文皆黜,而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苏轼上书谢欧阳修、梅挚、范镇、韩绛、梅尧臣等。苏辙上书韩琦,提出文气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于家,三苏父子匆匆返蜀,苏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铭》、《老翁井》诗。

苏洵老友史彦辅去世,洵为之立后,治丧,作《祭史彦辅文》和《与吴殿院书》,求吴照邻照护史沆遗孤。

蜀州新建绝胜亭,苏辙作《绝胜亭》诗。

嘉皊3年戊戌(1058):苏洵五十岁,苏轼二十三岁,苏辙二十岁。

苏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诗和《木假山记》,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苏洵上书仁宗,又致书雷简夫、梅圣俞,拒不赴试,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答梅圣俞书》)

王素知成都,苏轼往见,并作《上知府王龙图书》,论治蜀难易。

苏辙谒见益州路转运使赵?。

嘉皊4年己亥(1059):苏洵五十一岁,苏轼二十四岁,苏辙二十一岁。

6月召苏洵赴试之命再下,梅圣俞作《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劝洵入京。苏洵作《上欧阳内翰第四书》,表示将携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诗,哀其幼女之死;作《极乐院六菩萨阁记》,纪念已死之亲人。10月三苏父子及其家属沿岷江、长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于12月8日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度岁。

汇途中所作诗为《南行前集》,苏轼作《南行前集叙》。

嘉皊5年庚子(1060):苏洵五十二岁,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十二岁。

正月5日三苏父子离江陵,陆行北上,2月5日抵京,汇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后集》,苏辙为作《南行后集引》。

3月苏轼兄弟以选人至流内铨,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因举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贫,投杞辟糠?”(苏辙《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苏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县。

6月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欧阳修、赵?之荐,以苏洵任秘书省试校书郎,洵有《谢相府启》和《谢赵司谏启》。

嘉皊6年辛丑(1061):苏洵五十三岁,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正月苏轼兄弟因举制策,移居怀远驿,见苏轼《感旧诗并叙》。

苏洵上书韩琦,对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满。7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

8月仁宗御崇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问。苏轼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进策》、《进论》和《御试制科策》中,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苏轼入第三等(一二等为虚设,实为一等),苏辙因极论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后,苏轼除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轼兄弟即将离别,有感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而相约早退。

11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从此,兄弟二人离别之日多,相聚之日少,开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苏洵五十四岁,苏轼二十七岁,苏辙二十四岁。

苏洵在京修纂礼书,苏轼签判凤翔,苏辙在京侍父。

2月苏轼往属县减决囚犯,作《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苏辙次韵。4月,杨畋卒,苏辙作《杨乐道龙图哀词》。8月,伯父苏涣卒。苏辙除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以苏辙“右宰相专攻人主”,不肯草制,辙遂求留京侍父,从之。10月,苏轼有《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岁暮,苏轼作《矷岁》、《别岁》、《守岁》诗,苏辙作《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苏洵五十五岁,苏轼二十八岁,苏辙二十五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继位。韩琦为山陵使,厚葬仁宗。苏洵作《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力主薄葬。是岁,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苏洵五十六岁,苏轼二十九岁,苏辙二十六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12月罢凤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苏洵五十七岁,苏轼三十岁,苏辙二十七岁。

正月苏轼还京,差判登闻鼓院,2月直史馆。苏轼兄弟汇集数年诗作为《岐梁唱和诗集》。(苏辙《次韵姚孝孙见还岐梁唱和诗集》)3月苏辙始仕,出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苏辙《颍滨遗老传》)5月苏轼之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二十七。(见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9月四日苏洵等编成《太常因革礼》100卷。9月苏洵参加韩琦家宴,韩作《乙巳重阳》诗,苏洵作《九日和韩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苏洵五十八岁,苏轼三十一岁,苏辙二十八岁。

苏轼续娶王闰之,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义君(前妻王弗),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王弗卒于2年5月,苏洵卒于3年4月,王弗“没不待年”而苏轼续娶王闰之,可知当娶于2年底或3年初。

春,苏洵病。欧阳修多次致书问病情。(欧阳修《与苏编礼启》)4月25日苏洵卒于京师,朝野之士为作哀词铭诔者百三十有三人。(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轼兄弟护丧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苏轼三十二岁,苏辙二十九岁。

正月英宗崩,神宗继位。轼兄弟在蜀居父丧。8月葬苏洵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并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续资治通炮》卷66)冬,苏轼兄弟居父丧期满,挈家还京,在长安度岁。

熙宁2年己酉(1069)。苏轼三十四岁,苏辙三十一岁。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参知政事。创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变法(《续资治通炮》卷66)。苏轼兄弟于2月到京后,因王安石不满苏轼议论异己,仍以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王安石欲变科举,神宗召两制三馆议。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安石不悦,命轼摄开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在条例司亦与王安石意见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条例司乞外任状》,全面批评新法,且请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陈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宁3年庚戌(1070):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

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辙有《初到陈州》诗。上元节有旨市浙灯。苏轼上《谏买浙灯状》,诏罢之。轼惊喜过望,又作《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全面批评新法。殿前策进士,士子附和王安石,争言旧法不是,轼作《拟进士对试策》一道讽神宗。王安石党大怒,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居丧,往复贾贩。诏湖北运司查核。穷治无所得,轼无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续资治通炮长编》卷214)

熙宁4年辛亥(1071):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

苏辙任陈州学官。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陈,谒张方平,看望苏辙,留七十余日。(苏轼《记铁墓厄台》)9月苏轼兄弟同赴颍州,谒欧阳修,并别于颍。苏轼沿途游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灵隐、上天竺,访僧惠勤、惠思、辩才。除夜,轼作《都厅题壁》诗。

熙宁5年壬子(1072):苏轼三十七岁,苏辙三十四岁。

苏轼通判杭州。8月乡试,苏轼监试。赴汤村,开运盐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吴中田妇叹》等讥刺新政之诗。

苏辙任陈州学官,8月赴洛阳考试举人,继游嵩山,沿途有诗。

熙宁6年癸丑(1073):苏轼三十八岁,苏辙三十五岁。

苏轼通判杭州,协助知州陈述古修复钱塘六井成,作《钱塘六井记》。冬,赴常、润等地赈饥。

苏辙任陈州学官,夏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9月李师中知齐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

熙宁7年甲寅(1074):苏轼三十九岁,苏辙三十六岁。

4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

苏轼通判杭州,纳妾朝云。5月被命知密州,9月离杭,11月到任,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师中知瀛州,有《送李诚之知瀛州》诗。3月李肃之知齐州,有《齐州代李肃之谏议谢表》。与李遵度游,为作《洛阳李氏园亭记》。

熙宁8年乙卯(1075):苏轼四十岁,苏辙三十七岁。

2月,王安石复相。

苏轼知密州,有《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作《江城子·记梦》,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诗纪行。李肃之建闵子庙,苏辙为作《齐州闵子祠堂记》。知历城施辩建泺源石桥,苏辙为作《齐州泺源石桥记》。苏轼在密州建超然台,苏辙为作《超然台赋》。

熙宁9年丙辰(1076):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

10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闲居金陵。

苏轼知密州。建盖公堂并作《盖公堂记》,希望无为而治。又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念苏辙。12月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公择代李肃之知齐州。10月苏辙罢齐州任还京,暂寓范镇东斋,作《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批评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旧术而不改”。

熙宁10年丁巳(1077):苏轼四十二岁,苏辙三十九岁。

苏辙改官著作佐郎,张方平辟为南京签书判官。2月苏辙自京往迎苏轼,相会于澶、濮之间。抵陈桥驿,告下,苏轼改知徐州,不得入国门,遂居郊外范镇东园。为长子苏迈娶石昌言之孙女,苏轼《与黎希声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府,至陈桥驿,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王文浩《苏诗总案》卷15载:“迈时年十九,其婿于谁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苏符行状》,其“婿于谁氏”已可确考。《苏符行状》云:“先公姓苏氏,字仲虎,讳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讳洵,王父讳轼,父讳迈,母石氏,故中书舍人昌言之孙。”

4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留百余日。中秋夜,苏轼兄弟作《水调歌头》话别。8月十六日苏辙离徐,赴南京签判任,不久,张方平告老,龚鼎臣知南京。

黄河决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苏轼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丰元年戊午(1078):苏轼四十三岁,苏辙四十岁。

苏轼知徐州。为防水之再至,苏轼组织徐州军民修筑外城,并建黄楼。重阳日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苏辙任南京签判。5月龚鼎臣移知青州,陈汝羲知南京。9月苏辙原拟参加黄楼落成,并作《黄楼赋》,因事未成行。苏辙之女适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与可知湖州》诗。

元丰2年己未(1079):苏轼四十四岁,苏辙四十一岁。

苏轼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于陈州。3月以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苏辙任南京签判。4月有《代张方平乞致仕表》,7月张以太子少师致仕,有《代张方平谢致仕表》。苏辙作《为兄轼下狱上书》,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3年庚申(1080):苏轼四十五岁,苏辙四十二岁。

正月苏轼离京过陈州,苏辙自南京来陈,3日而别,2月1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徙城南临皋亭,时游武昌寒溪、西山。黄州守徐君猷待轼甚厚。

苏辙离南京,赴贬所,张方平凄然不乐,口占一绝为别,已而泣下。5月底苏辙先送苏轼家室至黄州,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贬所。时毛维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丰4年辛酉(1081):苏轼四十六岁,苏辙四十三岁。

苏轼贬官黄州。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伯父苏涣之孙,东坡之侄苏安节赴举报罢,赴黄见轼,轼有《侄安节远来夜坐》等诗。

苏辙贬官筠州。女婿王适赴举,苏辙有《送王适徐州赴举》诗。

8月被差入筠州试院评定考卷,有《戏呈试官》等诗。是岁作《庐山栖贤堂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筠州圣祖殿记》、《黄州师中庵记》等文。

元丰5年壬戌(1082):苏轼四十七岁,苏辙四十四岁。

苏轼贬官黄州,在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至蕲水,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侵溪”)。7月和10月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辙贬官筠州,3月作《上高县学记》。毛维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还乡》诗。苏轼建武昌九曲亭,苏辙为作记。婿王适应举落第,至黄州看望苏轼后归筠州。

元丰6年癸亥(1083):苏轼四十八岁,苏辙四十五岁。

苏轼贬官黄州。巢谷因韩存宝案,遁迹江淮,来黄州,苏轼以子苏迨、苏过从之学。朝云生子苏?,作《洗儿》诗。滕达道自安州赴阙,作《与滕达道书》,劝滕以言为戒。

苏辙贬官筠州。国子监司业朱服言,权筠州州学教授苏辙所撰州学试题乖戾经旨,候有新官令罢。苏辙乞本路别差官管勾,从之。

元丰7年甲子(1084):苏轼四十九岁,苏辙四十六岁。

苏轼贬官黄州,4月量移汝州。苏轼赴汝途中,绕道筠州访苏辙,有《端午游真如,迟、适、远(皆苏辙之子)从,子由在酒局》诗;游庐山,作《题西林壁》;游石钟山,作《石钟山记》;过金陵,访王安石,相与唱和。幼子苏?夭折于金陵。年终抵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苏辙贬官筠州。9月以苏辙为绩溪令,12月离筠州赴绩溪任。过南昌,游徐孺亭,登滕王阁。除夜泊舟鄱阳湖口,遇大风雪。

元丰8年乙丑(1085):苏轼五十岁,苏辙四十七岁。

3月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苏轼赴汝途中,于2月抵南都,谒张方平。告下,允轼常州居住,5月至常州。

6月告下,起知登州。10月到登州任,到官5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

苏辙到绩溪任后,卧病五十余日。8月以校书郎被召还朝,赴京途中,绕道杭州,访苏轼遗迹,然后北上。

宋哲宗元皊元年丙寅(1086):苏轼五十一岁,苏辙四十八岁。

4月王安石去世,9月司马光去世。

苏轼还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基本支持司马光废新法,逐新党,但反对尽废新法,特别是免役法,主张兼用其长。

苏辙北上途经南都,谒张方平。2月至京,改除右司谏,9月除起居郎,11月任中书舍人,苏辙任右司谏的半年中,上奏状七十余篇。约占苏辙现存奏状的一半,内容涉及元皊之政的各个方面。

元皊2年丁卯(1087):苏轼五十二岁,苏辙四十九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中书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内外制。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苏轼兄弟就擒获鬼章事上章,主张加强战备,因事正法。因政见不同,逐渐形成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党争日演日烈。11月,苏辙除户部侍郎。

元皊3年戊辰(1088):苏轼五十三岁,苏辙五十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户部侍郎。3月苏轼权知礼部贡举,苏辙、王钦臣等为武举考官。5月1日苏轼兄弟同转对,各条上三事,并有诗记其事。

9月以御史中丞孙觉和苏辙等考试制科举人。12月因周锉上疏请以王安石配享神宗,苏轼上章劾周锉。

元皊4年己巳(1089):苏轼五十四岁,苏辙五十一岁。

苏轼连章请郡,3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ca>

清朝哪一个人被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官商

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安徽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

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庄赠之,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且招牌为“真不二价”胡庆馀堂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姬妾仆从宁死都不离开胡雪岩,

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

清末时讲,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奎。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今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契约)更是如虎添翼!

大盛奎是做边境贸易的,在当时封闭的中国,走私肯定获利不菲,所以在今天开放的环境下应该说没有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

胡雪岩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幼时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作为长子的他经亲戚推荐,进钱庄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靠患难知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

王有龄,宇雪轩,福建侯宫人。在道光年间,王有龄就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后胡雪岩慧眼识珠,认定其前途不凡,便资助了王五百两银子,叫王有龄速速进京混个官职。后王有龄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经其推荐到浙江巡抚门下,当了粮台总办。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庚申之变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钓,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饱短缺等间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勾结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代、绍兴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碱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这样,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了。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

晚清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发起。此三人在同太平天国战争中,认识到了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学习、自强御侮,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不便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样,与左宗棠联系极为密切,诸通华洋事务的胡雪岩在洋务运动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着胡雪岩极大的功劳。

胡庆馀堂在1880年时,资本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之称。而胡雪岩,胡庆馀堂的创办者,也因其不耻下问、勇于探索,以一个钱庄出身、不熟悉药业的人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使胡雪岩的声名不至被时间所冲淡。这也算是善有善报吧!

除了创办胡庆馀堂以悬壶济世的义举之外,胡雪岩还为左宗棠的西征举借洋款,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十多年的野蛮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书写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笔。

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征军经费虽然由各省共同筹集,但为数不多,且经常拖欠。为解决经费问题,左宗棠只好奏请惜洋款救急。

自然,具体经办借洋款事务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岩肩上。胡雪岩通过在上海汇丰银行的任帮办一职的朋友古应春的安排,打算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胡与该银行经理首次面谈便因在利息、借款期限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不欢而散。后在胡雪岩的精心策划下,自称中国通的渣打银行驻中国地区总经理被收拾得服服贴贴,双方很快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细节达成一致。胡雪岩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

此后,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而利息至少占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高利贷。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借款举动是值得的。

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虽然,我们常常把"奸"字与"商"宇连在一起,甚至更有"无奸不商"一说,但就事实而论,生意场中也有性情中人,胡雪岩算得上其中之一。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未忘记他的发迹之地——杭州,为杭州百姓做了许多义举。他开设钱塘江义渡。方便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并设船,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并因此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他还极其热心于慈善事业,乐善好施,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捐款赈灾。到1878年,除了胡雪岩捐运给西征军的药材外,他向各地捐赠的赈灾款估计己达二十万两白银。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他利用自己的声誉活动京官,赞助钱财,为此案最终昭雪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借此案使他的义声善名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他还两度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从这一切举动中可见他行侠仗义的仁厚之心和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古语有云:"福兮,祸所伏也。"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胡雪岩虽为商人,但他的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馀堂,为西征筹借洋款,恢复因战事而终止的牛车,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一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就是这样一位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垮掉了,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馀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为深入的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人胡家的美妾们,一改往日争先恐后巴结胡氏的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馀堂的微薄收入,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宇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而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当然,他也未能摆脱商人以利益为第一位的俗套,且在生活方面极尽奢靡,但毕竟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胡雪岩这位了不起的商人身上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的东西。

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胡雪岩商训,是“天”、“地”、“人”,内容即为: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