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亲人生病很严重怎么安慰,首都健康卫士刘景院:处理复杂的重症,很烧脑,也很有成就感

2023-02-23 19:16:10 婚恋情感 茜茜

9月初,开学季,北京几所高校陆续发生疫情,确诊学生在地坛医院救治。 虽然没有重症病例,但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经常参加学生们病情的会诊。 作为科主任,刘景院的日常工作,注定要和严重的传染病、传染病打交道。 从非典、人感染H7N9禽流感到新冠肺炎,刘景院和团队坚守临床; 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之际,刘景院带队负责北京的筛查,保护国门安全。 他成了站在传染病重症患者和死亡之间的人,说:“捧起每一个人。”

重症监护病房内,刘景院(右二)为流感病例提供ECMO支持。 回答者供图

学生时代跟室友约定学医

时间回到30多年前,刘景院立志行医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 刘景院曾因父亲生病住院,病情较严重,对当时的母亲来说,仿佛天崩地裂。 每到周末,刘景院都会从学校赶到医院看望父亲。 村卫生所是刘景院对以往医疗机构的全部理解,初到医院,他开始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家人的无奈,也萌发了自己能帮助父亲、帮助家人该多好的想法。 看到医务人员可以为患者解除痛苦,他开始感受到这个职业的神圣之处。 学医的想法,第一次在刘景院心中扎下了根。

1988年夏天,刘景院从高考考场出来,鉴定、志愿是他接下来面临的重要选择。 多年来在班里排名第一的他,预想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应该很好。 虽然有志于医学,但是亲戚和朋友中从来没有从事过医学相关的工作。 刘景院没能问应该报考哪个学校。 后来,他从另一个同学那里听说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院)很好。 当时,北京医科大学计划在陕西省招收8人。 刘景院觉得自己预期的成绩应该有希望,于是大胆地提交了高考志愿书。 最终,他成为了北京医科大学年被陕西录取的八分之一,成为了当时立志一起学医的室友,希望成为医学专家。

几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从学校毕业后,从在北京停留到回老家期间,刘景院的第一选择是回家,他联系了西安当地的医院。 后来,有个同学建议他留下来,综合考虑,1993年,刘景院来到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工作。

筹建重症医学科全院第一个报名

工作之初,地坛医院的所有工作都以传染科为主。 当时麻疹、脑炎是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医院有专门的“乙脑班”,每到高发季节各科派员组成临时急救队。 刘景院是经常被提拔的对象。 他坦言,自己对重症救治的理念、设备等,其实并不特别详细。 患者发病后,往往涉及多学科问题,每当面临比较复杂的情况,都要聘请其他医院的医生会诊。 当时,传染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高精铫的设备非常少,喜欢挑战的刘景院觉得,这样的诊疗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缺乏救治重症患者的新设备和技术手段”。

同时,医院也缺乏专业重症医学人才。 毕竟,传染病患者的救治需要重症医学支持。 在刘景院工作的第三年,医院根据实际需要着手设立重症医学科。 早年在北医三院实习,刘景院被重症医学科的“能力”震撼,“部分特别严重的患者,经过重症医学科的努力,可以完全康复。 ”。 于是,听到重症医学科建设的消息,喜欢挑战的刘景院成为了全院第一个报名的住院医生。

到1996年,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意味着传染病患者也可以进入重症监护室(ICU )。 在此之前,出于防止传染病传播等综合考虑,国内各医院不允许传染病患者进入ICU。 刘景院也开始与新科、新救治理念一起成长。

非典期间坚守至全国最后“关科”

工作中的“凶恶”还不止如此。 很多时候,刘景院和同事们“制止”了重症传染病患者和死亡之间的人。

传染病实际上一直存在,最近30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非典。 当时,刘景院还是主治医生,网络发展程度远低于今天的2003年,专科医学期刊只有纸质版,电子版还没有普及,刘景院最初是从媒体上得知有关非典的信息的。

北京发生疫情后,地坛医院是最早开始接收SARS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接收了首批所有重症患者。 气管插管和切开是治疗患者的重要步骤,但也是这一步,由于近距离开放气道瞬间患者分泌物飞溅,医生感染风险几乎是救治中最大的。 一有需要插管的患者,刘景院都冲在最前面。 刘景院比喻,重症医学科有两扇门,一扇通向生,一扇面临死。 他和同事们,站在太平间门口“捞人”,“捞到每一个人都很高兴。 自己最先学医的愿望也能实现。 ”。

非典疫情期间,北京累计确诊非典病例2521例,2003年8月16日,北京最后两名非典并发症患者从刘景院所在科室康复出院,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关科”重症医学科。

回想一下非典期间的经历。 刘景院没有再谈个人感受。 他关注了科的发展。 在他看来,从成立到2003年,科室发展缓慢。 SARS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冲击,也成为重症医学科发展的转折点。 他说,治疗重症患者,就像冬天口裂的窗户纸,不去胶水,寒风就会吹过,窗户纸会破的。 贴上纸,有时像踩薄冰一样,可能还有点不好。 “这是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常态。 我每天都在走钢丝。 左是悬崖,右是悬崖,往往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必须继续往前走。 ”

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迁往东五环外的京顺东街,距离首都国际机场只有10公里左右,这里往往成了预防传染病入境的“国门卫士”,刘景院和同事们再次面临传染病。

所有新发、暴发、相关筛查、患者救治已成为刘景院和同事们的常规工作。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H1N1流感疫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入境发热旅客首先在地坛医院进行筛查。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再次被世卫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所有来自北京埃博拉疫区的入境旅客,不排除埃博拉感染风险者进入刘景院所在科室进行鉴别和治疗。

自2013年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以来,至2016年成功诊治我国首例黄热病及裂谷热病例,至2020年1月19日,与团队经过两个月的恶战,使一例肺鼠疫患者康复出院。 这几年,刘景院一直在与病毒打交道的第一线。

新冠肺炎来袭他的救治有温度

如果不是引起大规模流行,就很少有人会经常关注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与刘景院不同,他和同事们始终保持警惕,关注世界各地流行的传染病和传染病,如猴痘、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等。 经历了几次瘟疫的他说:“如果有北京,就应该来地坛。 一旦病情严重,一定会到我们这里来。 ”。

2020年初,由新冠引起的肺炎袭来。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总体安排,刘景院和同事们滞留北京。 1月19日,他们收治的2例从武汉返回北京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同日确诊。 此前,刘景院与在武汉的同事、同行们保持联系,提前做好救治准备。 在将科里仓库物资储备提高到80%的同时,安排科室“保姆”——护士长尽快从医院领取防护物资。 “不是为了抢防护物资,而是因为如果有重症患者,急救时间分秒必争,防护物资的消费量就会变大,必须保障物资储备,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

重症医学科病区位于地坛医院南楼顶层,科负压病房的建设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的外传播风险。 这样的安排,给刘景院的工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2020年初,科室收治北京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时,刘景院和同事们已经忙了一个星期,只有10米远的对面科室同事不知道,“最近在做什么? 有时会问”。

2020年1月收治首例患者,截至8月底,新发地疫情结束,除常规患者救治外,刘景院工作围绕新冠肺炎患者展开。 其间,他和同事坚守救治一线226天,共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病例95例,成为病毒与死亡之间的残疾人。 此后,北京一旦发生疫情,绝大多数重症患者和较重症患者将被送往刘景院。

幸运的是,从2020年底开始,科里治疗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明显减少。 由于接种疫苗等因素,刘景院已很少接诊重症患者,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成为救治重点,这类患者往往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

刘景院的功夫,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 疫情初期,面对紧张局势,他的救治仍有温度。 北京市第3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某大学孙教授。 在ICU病房,他一度认为自己的精神可能有问题。 我对从病房通道的窗帘中漏出的光感到兴奋。 他希望那个窗帘一直开着。 就这样,刘景院踏了很久,把本来就破了的窗帘卷起来,扎了起来。 同事在窗台上留了笔记。 “请不要放下窗帘。 孙教授请看风景。 ”随后,孙教授震惊地表达了这张纸条带给他的感受。

有一类医生喜欢处理最复杂的问题。 这是性格的一部分。 刘景院就是这样的人。 他喜欢挑战。 重症医学科是的。 面临的情况随时可能变化,有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像上学的时候做数学题一样,刘景院不喜欢做简单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问题,我解不开。 让我花几天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我很高兴。 ”由于各种因素,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多年的医生很少,但刘景院已经做了将近30年。 “‘烫手的山芋’永远掌握在重症医学家手中,永远处理着最复杂的局面。 我很头疼,成就感也很强。”这就是刘景院喜欢的感觉。

人物简介

擅长刘景院、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支持、重症感染诊治、严重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诊治和器官支持等。 先后获得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新冠抗击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模范”年度排行榜人物(敬业奉献)、“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2年7月月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今年8月,被选为新的“首都十佳健康卫士”

匠心解读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如何坚守,如何传承?

刘景院:我们的工作几乎每天都和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打交道,这就是科室成立的目的。 我不认为传染病患者和非传染病患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重症医学科更像一个平台,从患者复杂的病情中找出主要矛盾,做好铺垫,为各科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希望培养更多的年轻医生,让年轻人快速成长,拯救更多的患者。

匠人心声

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刘景院:工作生活也是如此。 是认真对待所有的事情。 而且,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良心。

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刘景院:除了偶尔遇到的患者情况复杂等这样的专门问题外,其他方面都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时候。 但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比如我们变得激进,试图追求患者最好的康复效果,但效果并不总是尽如人意。 既然自己总是在和自己斗争,这条路该怎么走?

你希望未来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刘景院:想培养各方面发展的医生。 随着我年薪的提高,经验也丰富了,但体力可能跟不上。 事务性的工作也会增加。 在我们这里,完成一件事,靠的是团队而不是某个人。 我希望年轻人能更快成长,拯救更多的患者。

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刘景院:最大的乐趣是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危重型患者康复良好,这是救治理念、设备、技术等多方面进步的结果,如果提前10年,患者可能无法挽救。 每次患者从复杂的情况中恢复过来,都会非常幸福。

北京新闻记者张秀兰

校对嘉宁

男朋友亲人生病很严重怎么安慰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