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问题不是小事,最近越来越热
地方债这个词最近又火了。不少粉丝问我地方债到底是谁在买单。说实话这问题问得好。地方债规模确实不小。各地政府都背了不少。但钱从哪来还得看清楚。
地方债简单说就是地方政府借的钱。修路建桥搞开发都需要钱。有些地方税收不够就借钱。这几年规模越来越大。问题来了这些债最后谁来还?
表面上看是政府还,实际没那么简单
地方政府当然是第一责任人。理论上地方债应该由当地政府偿还。但很多地方财政紧张。税收增长慢。卖地收入也下降了。自己还清难度大。
很多地方采取展期方式。就是借新还旧。但这只是拖延。不是根本解决办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利息都付不起的情况。这就很危险了。
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方债务已经出现风险。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弱的地区。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说白了就是入不敷出。
中央财政会出手吗?答案有点复杂
很多人以为中央会兜底。其实呢中央早就说了"谁家的孩子谁抱"。意思是地方债不能指望中央来还。但实际情况更复杂。
中央确实出台过一些化债政策。比如特殊再融资债券。允许地方发新债还旧债。但这不是白给钱。是给地方时间腾挪。
有意思的是中央严防道德风险。怕地方觉得反正有人兜底就乱借钱。所以反复强调不救助原则。但真到危机时刻会不会变还不知道。
银行和投资人也在这个局里
地方债大多卖给银行。银行买是因为觉得安全。毕竟有政府信用背书。但现在情况变了。银行也开始担心坏账问题。
有些银行已经计提了拨备。就是提前准备钱应对可能的损失。但拨备不够的话。最终损失可能转嫁给储户。你看这链条就长了。
令人惊讶的是现在很多地方债收益率很低。但大家还是抢着买。因为觉得有政府担保不会亏。这种想法要不得。已经有人被套牢了。
普通老百姓会受影响吗?还真会
地方债问题看似遥远。其实和普通人息息相关。地方没钱可能影响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投入减少。基建项目停工。这些都会波及民生。
有些地方开始压缩开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缓发。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说白了经济不好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
更隐蔽的影响是税收。地方财政紧张可能加大征税力度。或者提高各种费用。这些最终都由企业和老百姓承担。
我的看法:没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在我看来地方债问题不能简单说谁买单。说是政府还。实际是全社会共同承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地方债规模太大。不可能让银行全认亏。也不会让中央全兜底。更不会直接让老百姓掏钱。但通过各种渠道。最终成本还是会分散到各方。
有趣的是现在政策在往"谁借谁还"方向走。但完全市场化也难。毕竟地方政府不是普通企业。这问题还得慢慢化解。
建议大家关注自己所在地区的财政状况。如果当地债务率太高。投资置业都要谨慎。别等到项目烂尾才后悔。
地方债问题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认清现实。做好准备。别被"刚性兑付"的幻想蒙蔽。这才是明智之举。
最后提醒一句:投资理财要多留个心眼。别看到政府项目就以为稳赚。现在连城投债都开始出现风险了。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