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腰斩=人均GDP翻倍?没那么简单
最近总有人问我:中国人口减一半,咱们是不是就人均GDP翻倍了?这问题听着挺美,但现实很骨感。我做了7年财经分析,见过太多人用"除法思维"想问题,今天必须说清楚。
你看啊,GDP总量除以人口数确实能算人均。但人口不是分蛋糕的嘴,更是做蛋糕的手。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占全球25%。要是突然少一半,制造业直接崩盘。你猜工厂老板会怎么办?要么倒闭,要么把生产线搬越南。
其实呢,日本就是活例子。他们人口连续13年下降,但经济没起飞反而陷入通缩。为啥?年轻人太少,养老负担重,消费市场萎缩。去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比29%,社保支出压得喘不过气。我们再过10年也要面临这问题。
人口结构比数量更关键
别光盯着总数看。我去年写过一篇《中国正在经历人口置换危机》,核心是:老年人口激增+育龄妇女锐减。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比2016年少46%。这叫"少子老龄化",比单纯人口减少可怕多了。
关键不是人少不少,而是干活的人够不够养老人。现在3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2050年可能变成2养1。养老金池子见底那天,你指望退休金翻倍?做梦呢!
还有个坑叫"人口红利消失"。以前我们靠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现在工人难招,东莞工厂月薪开到7000还招不满。要是人口真砍半,劳动力价格暴涨,出口企业全得凉凉。到时候别说富裕,失业率飙升才叫真问题。
真实案例:小国富裕≠大国逻辑
总有人拿卢森堡说事,人均GDP12万美元。但人家才64万人,靠当"避税天堂"和欧盟总部吃饭。咱们14亿人搞这个?怕是明天就被各国制裁。
我在抖音直播时说过:德国汽车业能养活8300万人,是因为全球市场消化产能。中国要是只剩7亿人,国内需求撑不起全产业链。手机、家电、汽车全得减产,GDP总量暴跌,人均数字反而更难看。
有趣的是,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人口减少85万,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到2.9%。这说明啥?人少了,经济活力先掉队了。
真正该操心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说白了,富裕不富裕看三点:生产效率、分配机制、创新能力。日本人口少但技术牛,所以能维持高收入。咱们现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5%,比美国低1个百分点,这才是差距。
我在银行做理财顾问时发现:客户总问"选什么产品能暴富",却忽视资产配置。国家也一样,与其幻想人口减半,不如提升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搞好了,1个高级技工顶10个普工。
另外提醒大家:人口减少会加速房地产下行。现在三四线城市 already 出现"鹤岗化",要是需求再减半,多少人要被套牢在房子里?到时候卖都卖不掉,还谈什么富裕?
老司机的真心话
干这行这么多年,见过太多"一招鲜"的歪理。人口问题不是数学题,是系统工程。与其琢磨减人口,不如解决少子化根源:托育太贵、教育内卷、职场歧视。
最后说句实在话:2050年全球可能只剩90亿人,但富国还是那几个。决定富裕程度的,从来不是人口数量,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现在赶紧学技能、搞创新才是正路,别被"人口减半"这种伪命题带沟里了。
话说回来,你觉得生娃补贴发多少能让你敢要二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