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妈妈基因决定论"忽悠了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粉丝私信。问性取向到底是随爸还是随妈。说白了就是想知道同性恋是不是妈妈传的基因。这种说法网上特别多。但真相没那么简单。
我查了最新研究资料。发现性取向根本不是单基因决定的。没有哪个科学家能说"这个基因让娃变gay"。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有人总说舅舅多同性恋。但数据根本不支持这种简单推论。
科学界共识是多因素影响。基因、激素、环境都掺和。2019年《科学》杂志大样本研究说。性取向相关基因位点至少有5个。加起来也只能解释8-25%的差异。剩下全靠其他因素补。
别信那些"遗传率"的扯淡说法
网上老有人吹"同性恋遗传率30%"。说这是科学数据。其实这是典型割韭菜话术。遗传率在统计学有特定含义。不是字面意思的"30%靠遗传"。很多自媒体故意混淆概念。
双胞胎研究最能说明问题。同卵双胞胎基因100%相同。但性取向一致率才20-50%。要是纯靠基因。这个数字应该接近100%才对。所以环境因素权重很大。
有趣的是。X染色体研究曾被认为是突破口。因为男性XY。Y染色体来自爸爸。X来自妈妈。但后续研究打脸了。X染色体基因解释力弱得可怜。所以"随妈论"早被学术界抛弃了。
现实比想象复杂十倍
说个反常识的。最新表观遗传学发现。爸妈的生活经历可能通过DNA甲基化影响后代。比如爸爸压力大。可能改变精子表观标记。间接影响胎儿发育。但这和性取向具体怎么连。现在还是谜。
更麻烦的是。性取向本身难量化。有人测出基因倾向。但成长中可能变成双性恋。甚至流动性取向。这种动态变化。基因根本解释不了。
令我担忧的是。网上太多人把科学当工具。支持自己立场。2021年有团队宣称找到"同性恋基因"。结果数据造假被撤稿。这种老鼠仓式研究最坑粉丝。
作为老司机的真心话
干了7年财经科普。我发现健康话题最容易被割韭菜。总有人拿半截科学糊弄人。性取向这事。与其纠结谁的基因。不如接受多样性。
科学上早有定论:性取向不是选择。也不是疾病。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就从疾病列表删掉了。现在纠结"遗传自谁"。反而容易引发歧视。你看那些逼孩子"矫正"的家长。不都信了错误遗传论?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要是你或家人在性取向问题上纠结。别刷短视频学知识。找靠谱心理咨询师。比查"爸爸妈谁的锅"重要多了。毕竟人生不是股票。没有标准资产配置公式。
(声明:本文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场。纯科普讨论。投资有风险。性取向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