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5万亿城投债数字靠谱吗?
最近总听人说城投债65万亿。我查了下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中,城投债余额确实在60-65万亿区间。这个数字比2020年翻了一倍多。说实话,这个规模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
城投公司全称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它们名义上是企业,实际是替地方政府搞基建融资的。修路建桥盖学校,都靠它们发债筹钱。
我翻了不少券商报告。发现很多人对65万亿这个数有误解。它不全是债券,还包括银行贷款、信托产品等隐性债务。真正公开市场发行的城投债大概25万亿左右。
二、城投债的五大债主名单
银行才是最大债主。占了城投债务的55%以上。四大行和地方城商行最爱买城投债。它们为啥这么敢买?因为以前都默认政府会兜底。
信托公司排第二。约占15%。前些年高收益城投信托特别火。现在监管严了,信托公司也踩过不少雷。比如贵州某城投违约,不少信托产品直接暴雷。
基金和理财子占12%。银行理财、公募基金都喜欢配置城投债。收益率比国债高,风险看着比民企债低。但最近"资产荒",好点的城投债抢破头。
券商资管占10%。这几年券商发力固收业务。不少资管计划专门投城投。但今年有些产品已经出现"漂单",就是债券价格跌得厉害。
散户占8%。通过银行理财、信托、基金间接持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买了城投债。说白了就是被当"下蛋鸡"了。
三、谁在悄悄割韭菜?
令人担忧的是,最近城投债市场有点乱。贵州、云南等地城投非标违约频发。但公开市场债券还在撑着。这种"只还非标不还债券"的做法,让债券投资者暂时安全。
有趣的是,国有大行在偷偷撤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行减持了近8000亿城投债。接盘的主要是地方城商行和农商行。
我在券商朋友那儿打听到,现在有种"AB贷"操作。就是A城投帮B城投融资,形成债务闭环。这种玩法风险很大,一环断了全盘皆输。
更麻烦的是"花户"问题。很多城投公司财务不透明。同一个地方可能有十几个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根本摸不清。
四、普通投资者该咋办?
说白了,城投债已经不是以前的"金边债券"了。2023年底政策明确"谁家孩子谁抱",打破刚兑是迟早的事。
我在百家号写过,买城投债要看三点:当地财政实力、债务期限结构、领导重视程度。现在还得加一条:看省里会不会出手救。
对于普通理财客户,我的建议很直接:别碰非标城投产品。银行理财里的城投债也要看清底层资产。万一"破位",跑都跑不掉。
最近有粉丝问我某地城投债能不能买。我只能说,现在玩城投债就像走钢丝。你以为买了低风险资产,其实可能踩到"老鼠仓"。
五、未来会怎么走?
在我看来,城投债问题不会突然爆雷。但"拆弹"过程会很长。中央可能会用"时间换空间",通过债务置换、展期等方式慢慢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最近在推"一揽子化债方案"。允许部分地方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这算是一种变相兜底,但不会全覆盖。
令人惊讶的是,外资也在悄悄入场。一些国际投行开始研究高收益城投债。它们看中的不是安全,而是违约后的重组机会。
作为老司机,我提醒大家:现在不是"踏空"怕错过收益的时候,而是要警惕"套牢"风险。资产配置里城投债比例最好控制在10%以内。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65万亿债主看着是金融机构,最终买单的还是纳税人。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别被高收益忽悠,守住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