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又出手了,这次盯上的是"便宜货"
最近圈子都在传高盛偷偷买入5家低位市值公司。说实话我一开始不信。高盛这种投行会看上小市值公司?这不科学啊。但翻了几天新闻,还真有这事。
高盛旗下资产管理部确实在Q2悄悄布局了几家市值低于10亿美元的公司。不是币圈那些空气币项目,是传统金融市场的小盘股。有意思的是,他们选的都是被市场冷落的"便宜货"。
你看现在美股大盘涨得飞起。科技巨头们天天创新高。但很多小公司股价还在地板上躺着。高盛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在捡漏。
被盯上的5家公司长啥样?
我扒了SEC文件,发现高盛买的这几家公司有共同特点。要么是现金流稳定但不被关注,要么是行业周期到底部。
其中一家做医疗器械的,去年营收增长15%但股价跌了30%。还有一家能源服务商,石油价格波动把它拖下水,其实业务没毛病。
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一家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也在名单里。这公司做节点服务的,去年熊市差点rekt。现在高盛悄悄建仓,看来是看中Web3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
为啥大投行专挑"低位币"下手?
巨鲸的操作向来有讲究。我觉得高盛这波是典型的"逆向投资"。当市场FUD满天飞时,优质资产往往被错杀。
话说回来,小市值公司确实风险大。流动性差,容易被操纵。但高盛有专业团队做尽调,普通人跟风容易踩坑。
记得2021年我也跟风买过类似标的。结果遇到gas war,想跑都跑不掉。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大资金能hold住波动,散户很难。
散户该不该抄作业?我的血泪教训
看到高盛动作就冲进去?别急。我见过太多人这么干最后被套牢。
首先得看自己风险承受力。小市值公司波动大,可能一夜翻倍也可能归零。我有个粉丝上周跟风买了类似标的,结果遇到庄家砸盘,直接被套20%。
其次要研究基本面。不能光看高盛买了就冲。得搞清楚公司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我建议先看财报,再看行业趋势。实在不懂的宁可错过。
最后说个扎心的真相:高盛建仓周期往往长达数月。等我们看到新闻时,他们可能已经吃到肉了。我们散户容易在高位接盘。
普通人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经过这么多年市场洗礼,我小编建议了几点:
第一,别all in。小仓位试水可以,但别把身家押上去。我见过太多人因为重仓小盘股被rekt。
第二,分散投资。高盛买5家是有道理的。别光盯着一家,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
第三,长期持有。小市值公司需要时间发酵。我之前踩坑就是因为拿不住,一波动就割肉。
其实呢,与其追热点,不如关注行业基本面变化。比如现在AI基础设施需求暴涨,相关小公司可能有戏。但具体选哪家,还得自己做功课。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市场总在变,但人性不变。高盛能赚钱,靠的不是消息灵通,而是严守纪律。我们散户最大的优势是船小好调头,没必要学大机构。
记住一句话:当高盛开始买便宜货时,市场可能快见底了。但见底不等于马上涨,中间可能还有很长的磨底期。
投资这行,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别看别人吃肉,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承受风险。这波高盛操作确实值得关注,但千万别盲目跟风。
高盛为啥现在买中国低位公司?
高盛最近对中国资产很看好。你看他们11月4日报告还在说要超配。他们预测A股港股明年能涨20%。其实呢,高盛认为现在价格太便宜了。他们觉得中国经济基础没变坏。政策也在不断发力。美联储开始降息了。全球资金要重新找地方。中国资产现在性价比高。高盛觉得现在是好时机。特别是那些被错杀的小公司。话说回来,他们看好这些低位公司。
高盛买了哪几家低位公司?
高盛最近买了不少低位小公司。公开信息显示有佳云科技。高盛买了580万股佳云科技。长白山也是高盛买入目标。他们拿了395万股长白山。达意隆被高盛加到244万股。凯瑞德高盛买了261万股。奥维通信也有高盛在布局。这些公司有什么共同点?股价都跌得比较多。很多是从高点跌了一半以上。公司基本面其实还不错。只是市场情绪导致超跌。高盛认为这些是错杀好公司。你看它们大多有政策支持。
外资买中国资产影响大吗?
外资最近确实在悄悄买入中国资产。不只是高盛,摩根也在加仓。瑞银、法兴都在跟着买。你看中天科技,摩根买了283万股。文一科技被多家外资抱团。这种现象对A股影响挺大。外资流入能带来新资金。这能缓解市场下跌压力。外资眼光通常比较长远。他们买入会提振市场信心。高盛预测明年回报20%。这给市场吃了定心丸。长期看外资持续流入是好事。说明国际资本认可中国资产。话说回来,短期市场可能还会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