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问我。销毁机制到底是啥?说白了就是项目方把部分代币永久销毁。减少流通量。这样理论上币价会涨。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靠谱。我见过太多空气币拿销毁当噱头。今天说说真正有销毁机制的币。
BNB季度销毁最稳定
币安的BNB每季度销毁一次。这个已经坚持好几年了。话说回来。他们用交易手续费买回BNB销毁。最近一次烧了2000万刀的量。我去年写过文章说BNB销毁可能暂停。结果被粉丝喷惨了。其实呢他们改成了动态销毁。反而更科学。不过要注意。交易所现在被各国监管盯着。BNB未来销毁量可能减少。
ETH的EIP-1559是隐形销毁
以太坊升级后。每次交易都烧掉部分gas费。这个机制很聪明。你看网络越堵烧得越多。去年熊市烧了100多万ETH。但今年eth2.0合并后。销毁速度慢了。有些社区成员吵着要调整参数。说白了就是gas war太贵影响用户体验。但长期看ETH通缩模型还是成立的。
土狗币SHIB的销毁闹剧
柴犬币社区最爱搞销毁活动。他们去年烧了40%的总供应量。巨鲸们轮流上阵当慈善家。但说实话这些销毁很多是营销手段。我亲眼见过项目方销毁自家代币后拉盘出货。新手千万别被FUD带节奏。SHIB最近销毁频率明显下降。说白了就是热度没了。
交易所平台币集体跟风
除了BNB。OKB和HT也在搞销毁。OKX每季度销毁OKB。火币改成HTX后还在继续。但我觉得这些平台币风险挺大。现在交易所合规压力山大。像我之前在Gate.io写的文章说的。平台币销毁可能随时调整。特别提醒。小所的平台币销毁别太当真。去年某交易所说销毁结果跑路了。
链上项目Polygon也在烧
MATIC改名叫POL后。销毁机制更透明了。他们用网络手续费回购销毁。但说实话量不大。我算过平均每季度就烧几百万刀。相比BNB差远了。不过Polygon生态发展不错。销毁算是锦上添花。最近他们搞zkEVM。可能带来新销毁场景。
警惕假销毁陷阱
市面上很多项目吹销毁。但仔细看都是文字游戏。举个例子。某币说销毁1亿。结果是从储备池转到合约。根本没减少总量。我吃过这亏。去年被割了一次。现在看项目先查区块浏览器。别信官网宣传图。有些团队甚至伪造销毁证明。rekt过才知道。
在我看来。销毁机制要看三点。一是有没有持续性。二是数量是否真实。三是项目基本面。像ETH这种链上自动销毁最靠谱。交易所平台币次之。社区推动的销毁水分最大。话说回来。光靠销毁拉不动币价。项目得有实际用例。
最后提醒新手。别光看销毁就冲。我见过太多人被销毁FOMO吸引。结果买到归零币。销毁只是加分项。核心还是看团队和生态。现在市场这么差。小心驶得万年船。有不懂的可以留言问我。老司机带你避坑。
哪些主流加密货币有明确的销毁机制?
币安币BNB确实有销毁机制。它每个季度都会销毁一部分。销毁量根据当季交易量决定。计划最终销毁到1亿枚。目前累计销毁量已经不小。
柴犬币SHIB也有销毁机制。它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销毁。每卖出一个ART就销毁50亿枚。创始人Vitalik还曾销毁大量SHIB。
以太坊ETH部分Gas费会被销毁。这不是全部费用,只是一部分。PEPE币每天固定销毁数千枚。AVAX在交易费用时也会销毁。CORE采用类似以太坊的模型。这些主流币都有明确销毁机制。
话说回来,销毁不代表一定能涨。要看项目实际发展情况。建议关注官方透明度和数据。
加密货币销毁机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销毁就是把代币送到黑洞地址。这个地址没人能访问。送进去的币就永远消失了。所以流通总量会减少。
多数项目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交易发生时自动触发销毁。比如SHIB每次交易都销毁一部分。BNB是定期集中销毁。
销毁方式有几种类型。回购销毁是平台买回再销毁。交易手续费销毁是部分费用被烧掉。合约自动触发最常见。还有人丢了私钥也算自然销毁。
你看,这些机制都很直接。就是让流通量变少。理论上稀缺性会提高。但具体效果要看项目本身。
销毁机制对加密货币价格有什么影响?
销毁减少流通量。理论上每个币价值可能提高。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市场情绪和技术发展更重要。
有些项目销毁量很小。对价格影响微乎其微。比如比特币销毁很少。主要靠减半机制影响供应。
其实呢,投资者要警惕虚假宣传。有些项目说销毁但没数据。建议查区块链浏览器确认。透明度高的项目更可信。
话说回来,销毁只是因素之一。项目有没有实际用途更关键。单靠销毁很难长期支撑价格。要综合看项目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