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问的"全球第三张稳定币牌照"到底是啥
说实话,这问题我被粉丝问爆了。昨天还有人私信问我:"大佬,听说全球第三张稳定币牌照发出来了,是真的吗?"
我直接懵了。稳定币牌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问题。全球哪有统一的"稳定币牌照"排名啊?各国监管机构都是自己搞自己的。
我赶紧查了下资料。欧盟的MiCA框架今年刚生效。美国呢,各州自己发自己的。新加坡、香港、日本都有自己的规则。
你看,美国NYDFS发了个BitLicense。但这不是专门给稳定币的。是给所有虚拟货币业务的。BitLicense从2015年开始发,到现在也就十几家拿到。
欧盟MiCA规定稳定币得备案。但这也不能叫"牌照"。更像是注册制度。Tether最近在申请,但还没正式批准。
香港去年出了稳定币新规。要求发行商必须持牌。但到现在还没正式发牌呢。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为啥"第三张牌照"的说法这么火
我怀疑是某些自媒体瞎编的。可能看到某个项目宣布"获得牌照",就跟着起哄。
币圈最怕FUD。有人传"某公司拿下全球第三张牌照",其他人不核实就转发。结果越传越邪乎。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有些人为了割韭菜,故意编造"牌照"概念。其实很多所谓的"牌照"就是普通公司注册。
比如某项目说在瑞士拿到牌照。瑞士确实有个FINMA发牌照。但那是给支付系统的,不是专门给稳定币的。
真正靠谱的稳定币监管长啥样
说白了,目前全球没有统一标准。但几个主要市场都有动作。
欧盟MiCA最严格。要求稳定币储备必须100%。还得有赎回机制。储备金要分开存放。
美国现在乱成一锅粥。各州自己管。OCC允许银行发稳定币。但SEC又说某些稳定币是证券。
新加坡MAS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是公司。储备金得100%。还得定期审计。
日本金融厅FSA管得也严。稳定币必须和日元1:1挂钩。发行方要接受审查。
普通用户该怎么看这些"牌照"消息
我的建议很简单:别轻信"全球第X张"这种说法。都是营销话术。
真正要看的是:监管机构是谁?具体有什么要求?有没有定期审计?
比如USDT最近被罚4.1亿美金。为啥?因为之前说100%储备,结果不是。这就是监管在动真格。
USDC相对靠谱些。因为它公布储备构成。每个月都有审计报告。
但说实话,稳定币这玩意儿风险还是大。去年UST崩盘,多少人rekt了。看着1:1挂钩,真出事的时候可能一分不值。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作为踩过无数坑的老韭菜。我建议新手别太迷信"牌照"。
你看Binance都拿到阿联酋的VASP牌照了。但美国还在告它。牌照不是万能的。
玩稳定币最重要的是:选大平台。看透明度。别碰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小稳定币。
监管是好事。但别被"牌照"两个字忽悠了。真正的安全,是看背后有没有真金白银的储备。
话说回来,要是真有"全球第三张牌照"这种说法。我第一个不信。监管又不是发奖状,哪来什么排名啊。
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条件有哪些?
香港金管局要求申请人必须有足够的财政资源。
申请机构必须提交详细业务计划。
稳定币发行人要有足够流动资产履行义务。
申请要在8月31日前提交才好。
这样金管局能及时给出反馈。
其实呢,很多公司还在概念阶段。
他们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也提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你看,香港要求非常严格。
首批牌照数量只有个位数。
说白了,门槛相当高。
申请者必须符合反洗钱要求。
还得遵守其他相关监管规定。
所以想拿牌照不容易。
哪些企业可能拿到首批牌照?
目前市场关注蚂蚁和京东。
这两家被业内普遍看好。
复星国际已经启动申请流程。
郭广昌亲自去见了香港官员。
多点数智也在筹备申请。
港股复星国际一度涨近20%。
国泰君安国际连涨6天。
市场对牌照申请很敏感。
话说回来,首批牌照数量很少。
只有个位数企业能拿到。
Circle虽然在美国很成功。
但主要做USDC稳定币。
香港重点看港元挂钩稳定币。
申请者需要明确说明用例。
还得说清楚储备资产情况。
稳定币牌照对全球金融有啥影响?
稳定币正快速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90%金融机构在研究稳定币支付。
48%认为速度是最大优势。
跨境支付领域潜力巨大。
到2030年可节省100亿美元。
说白了,稳定币改变支付方式。
美国也在推进稳定币监管。
特朗普签了《天才法案》。
目的是让稳定币接盘美债。
美元霸权有了新工具。
其实呢,稳定币是桥梁。
连接法定货币和加密货币。
USDT和USDC与美元1:1挂钩。
全球稳定币市值已超2000亿。
首批牌照发放将成风向标。
香港成为全球监管标杆。
牌照稀缺性推高市场热度。
未来几年行业规模或增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