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利计算:最基础的"躺赚"模式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说白了就是你存1万块,年利率2%,存1年就拿200块。银行活期存款、国债都这么算。
但要注意!年利率2%不等于月息2%。如果按月算,得先除以12。比如2%年利率,月利率其实是0.166%。
常见坑点:很多人把年利率直接当月利率用,结果算出来的利息翻了12倍。我见过粉丝拿5万块算成月息5%,差点以为能月入2500。
复利计算:真正的"下蛋鸡"
复利=本金×(1+利率)^时间。听着吓人?举个例子:1万块年化5%,存10年。
第一年利息500,第二年就是(1万+500)×5%=525。10年后能滚到16288元。
有趣的是,巴菲特90%财富来自复利。但银行理财合同里写的"预期收益"往往按单利算,实际到账可能少30%。
血泪教训:去年有粉丝买某平台"7日年化4.5%"产品,以为每天能拿3.75元,结果发现是按360天算的,每月少拿2块——积少成多也是钱啊!
等额本息vs等额本金:贷款必看
贷款利息最烧脑!等额本息每月还固定金额,前期利息占比高。比如贷100万30年,第一个月利息5000,本金才1000多。
等额本金每月还固定本金,利息逐月递减。同样贷100万,第一个月还8333(本金2777+利息5556),最后一个月只剩463。
令人担忧的是,银行客户经理常推荐等额本息,说"压力小"。但30年下来可能多还30万利息!我算过账,超过20年贷款选等额本金更划算。
这些细节90%人不知道
1. 银行说的"年化利率"可能藏着猫腻。消费贷常用"日息万三",换算成年化实际是10.95%,比标称高3个点。
2. 活期存款按季度结息,但计息天数按360天算。2023年某国有行因此被罚过。
3. 致命误区:用"本金×年化×天数/365"算活期利息是错的!正确算法是"日均余额×年化×计息天数/360"。去年有粉丝因此少算了18天利息。
实操建议:三招防被割韭菜
第一,看到"预期收益"直接问:按单利还是复利算?计息周期几天?
第二,贷款时让银行列明细表。2024年新规要求必须展示IRR(内部收益率),超过LPR4倍的可以投诉。
第三,用支付宝"理财计算器"实测。别信宣传页数字,我测试过某平台APP,输入10万存1年,显示收益4200,实际点进去条款发现要满30天才起息。
说白了,利息计算没那么玄乎。但银行和平台就靠信息差赚钱——他们把简单事复杂化,你自然容易踏空或套牢。记住:所有收益都要问清计息方式,所有费用都要看合同小字。
最后提醒:现在存款利率跌破2%,单纯靠利息躺赢的时代过去了。建议把闲钱分三份:应急资金放货币基金,增值部分做指数定投,高息负债优先还清。这才是2024年真正的"利息密码"。